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如何预防秋冬季高校常见传染病

秋冬季,伴随冷空气的来临,人体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变弱,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疾病。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防控攻略,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一般为24-48小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但诺如病毒排毒过程较长,病症消失两天后,仍具有传染性,免疫期短暂,可能反复复发


19399

传播途径: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症状:诺如病毒潜伏期比较短,一般在24--48小时,最短10小时左右,最长可达72小时左右。常见症状有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等胃肠炎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与成人。

预防建议: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喝开水、吃熟食,不食不洁、无证食品;疾病高发期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出现症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二、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水痘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可能感染,没有年龄的限制,水痘的易感人群一般情况下以婴幼儿和儿童时期的人群为主,一些免疫力比较低的成年人也是易感人群。

预防建议: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共用玩具、餐具、毛巾等。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接种水痘疫苗。

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血性结膜炎也就是民间人们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10D2F

传播途径: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接触了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钱币、脸盆、键盘、钥匙或门把手等,均有可能被传染。

症状:急性血性结膜炎共同的临床表现为突发结膜充血,烧灼感、痒、分泌物多,一般视力不受影响,检查发现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乳头滤泡增生,球结膜周边性充血,有时水肿及结膜下出血,结膜囊内有分泌物,要确定病源需作分泌物涂片进行细菌和细胞学检查。

易感人群: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它们的目标,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中招。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红眼病,特别是夏秋季(6~10月),要注意防范。

预防建议: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饭前便后要洗手,严禁用脏手揉眼睛;流行期,公用水龙头、电梯扶手、门把手、电话、用具、玩具等要注意消毒;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或个人卫生用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不接触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及治疗使用过的医疗器具;要教会孩子保护眼睛,让眼睛充分休息。

    四、流行性感冒

    流感又称为流行性感冒,它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播性疾病。

C6014

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传播这是它的主要传播途径。

症状潜伏期短,多数在18--72小时,有的甚至几小时。主要就是突发高热,在高热的同时可以有明显肌肉酸痛、头痛等等症状。

易感人群:流感易感人群包括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患者。

预防建议: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

温馨提示: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在流感季来临之前要及早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五、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经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埃及伊蚊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播。


症状:

1.急性期

发热病人常突然起病,寒战、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巴结肿大。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有轻微脱屑。关节疼痛,发热同时,多个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

2.恢复期

急性期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可完全恢复。部分患者持续性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达数周至数月,甚至3年以上。个别患者留有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六、如何预防秋冬季节传染病,我们可以这样做!

1.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以免受凉;

2.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营养,多饮水;

3.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格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4.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免疫预防,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6.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他人隔离,非必要不去公共场合,若外出时一定要佩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