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同心铸就民族团结之情 合力共唱民族团结之歌

首页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8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搜狐体育直播的生命科学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一颗初心,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搜狐体育直播水平的同时,将民族团结教育放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努力营造各民族学生勤奋学习、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将民族情贯穿生活点滴

问起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对学院里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什么的时候,很多人不约而同的回答道“中华民族美食文化节”。同学们在相互品尝民族美食和学习民族语言的互动中,逐步了解和尊重了彼此民族的生活习惯,在共同学习进步和相互交心换心实际中,凝结起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感情。学院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新疆是个好地方”“大美西藏”“共同的节日——生命文化节”等等,他们用富有自己专业特色的系列活动增强了民族文化的校园感染力,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了一言一行一餐一食之中。

对于家在大连千里之外的少数民族同学们来说,最思念的莫过于家的“味道”,于是,生命科学学院有了让少数民族教工党员与少数民族学生认亲结对的想法,老师们邀请少数民族学生走进自己家中,与他们一起拉家常、包饺子、吃团圆饭,广泛开展谈心交流,通过问情况、解难题、做工作、给帮助等方式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感受到家的味道,让民族团结根植在每个师生的心中。

学院把加强师生的民族团结作为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来做,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学院就通过“新生入学第一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推出各种活动,让师生将民族团结思想当做习惯。

学院还延伸搜狐体育直播“嵌入式”教育管理模式,在创新工作室的构架上,突出了“嵌入式”的选拔要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通过兴趣引导,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下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室指导教师在日常陪伴式交流中渗透学术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养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意识。

创新工作室2018级毕业生孙晓庆是个汉族同学,大学期间父亲患病去世,母亲也因重症需要长期治疗,因为在校期间,得到了学院、老师及同学们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业。为了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为了回报社会回报帮助过她的同学,毕业后,她毅然选择了到西藏那曲地区援藏,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边疆地区发展作出贡献!

让优秀成为少数民族里的大多数

生命科学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学院始终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近5年来,学院单独设立新疆西藏学生奖学金,单独编制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展计划,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学生会和社团等学生组织担任主要负责人,在制定教学计划、选拔培养学生干部、评选先进、勤工助学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困难。对学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组织近300个“一帮一”互助小组,开展专业知识小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除了搜狐体育直播和学院组织的集中家访,学院还有不少的班导师和辅导员会利用个人出差机会,去家访当地的学生家庭,深入地去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和过往经历,也及时消除了家长们对学生学业地疑虑。五年来,学院教师家访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惠及130多个少数民族家庭,真切的将教育带进了学生家里,带去了全国各地。

“我是搞水产品加工研究的,搞科研没有好的设备很难产出好的成果,之前我们做实验有时要到大连理工大学、化物所甚至外省的高校去排队测样,那时候我就特别希望有一天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能用上先进的仪器设备。这几年,在搜狐体育直播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实验条件彻底有了改观,研究平台上像这样价值几百万的仪器越来越多。”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满族“鱿鱼博士”李婷婷说道。

学院拥有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生物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等一系列高端科研平台。为了让这些设备和仪器发挥更大功效,生命科学学院提出了“科教融合”是渠道,让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这些高端的设备,拓展视野,增长知识,让更多课程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设置,让更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都学会使用一种大型仪器。

大连市基因与药物递送系统重点实验室曾经有个叫梁路玉的学生,她高中时,亲人得了恶性肿瘤,来到大学后梁路玉就萌生了研究肿瘤的想法。大学期间梁路玉系统掌握了诸多实验技术,学习了多种精密仪器的操作和使用,今年她因为本科期间积累的专业能力突出而成功被南开大学医学院肿瘤方向录取,攻读研究生。

学院多年来考研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上,最好时一个专业的考研率达到66%,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到更高层次的学府继续深造,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投身家乡的脱贫攻坚战役,成为了当地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经济发展繁荣的推动者。

服务社会,做有爱有用的生科人

“因为感受到了太多来自身边人给予的善意,所以也想要去做点什么,来回馈给身边人。”来自生命科学学院“萌芽爱心支教团”的同学这样说道。在与地方社区对接过程中,学院组建了这个“萌芽爱心支教团”,少数民族大学生们除提供学业辅导服务外,还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为他们讲故事、做饭、过生日、教特长,累计提供志愿服务约2000小时。以善意为起点的行为总能带来可喜的回报,在志愿者们的陪伴和引导下,10名少年儿童在学业上有了不小进步,乒乓球、短跑等体育运动成绩突出,已基本适应了大连的生活。实践服务工作得到了外界的广泛认可,爱心支教活动被评选为大连市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项目。

学院积极与周边海清岛社区开展合作共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并建立实践基地,围绕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开展探索与实践,采取跨学科跨专业合作模式,为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供支持,近年来先后与共建单位联合举办了“我的梦?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等主题的民族文化展、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带出了校园,营造了良好城市民族团结创建氛围。

学院还高度重视为民族地区和地方科技发展提供支撑,先后与辽宁省丹东市、贵州省铜仁市、黑龙江省伊春市、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确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院博士团多次深入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和产学研合作,获得了大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特色资源开发与需求信息,成立相关团队,立足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帮助民族地区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东北地区,学院利用生物活性辣椒食品制备技术支持企业上市,带动东北和内蒙四省区、21 个县(市)的5万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在内蒙以及辽宁地区,学院组建了蒙医药和满药的研究院,与当地的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助力民族医药产业传承与发展;在贵州、新疆等地,学院借助“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着手梵净山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选育优质资源植物推广种植,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民族团结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生命科学学院始终将民族团结教育放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努力营造各民族学生勤奋学习、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进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树彪说。

(学生记者 曾玉兰 赵泽元 责任编辑 李素梅 创意设计 杨琨)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