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作者以清新、细腻、生动的文字,捕捉了四季的更迭以及那些最纯粹的自然景象与事件。他将瓦尔登湖畔简朴、静谧的生活,与世人忙碌追逐名利的生活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活模式。被誉为能深刻塑造读者人生的经典著作之一。
文法学院教师李大为: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慢阅读时代的经典文本。阅读这本书,考验着我们的耐心,更考验着我们的想象能力。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是曼妙的湖光山色,更不是诗意盎然的湖畔生活场景。在梭罗的文本里,望不见中国式的意境之美,也望不见油画般的色彩感。然而,正因为我们望不见什么,才更需要去思索,去感知,去触摸,去深入一颗孤独而不羁的灵魂。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人与城市之间的疏离感,人与整个社会的疏离感,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里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每个人都没有方向地忙碌着,每个人都丧失了自己的节奏,每个人都不知道在哪里停留。换一句话说: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每个人又不是他自己。因此,梭罗的足迹踏上了瓦尔登湖。
梭罗不是鲁滨逊,因为《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励志的童话。梭罗也不是中国古代的隐士,因为《瓦尔登湖》不为你提供哲思。《瓦尔登湖》的意义在于,它是梭罗的个人心灵史,并由此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心灵史。在瓦尔登湖的日子里,作者力求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力求在湖边盛开缤纷的烟火,所以,叙述就显得非常琐碎。梭罗没有遵循什么叙述策略,更没有刻意营造建构情节或氛围之类的写作技巧,作品只是在本真地呈现。在文本里,我们透过一个个烦琐的生活细节,和都市生活形成了清晰的对照:在瓦尔登湖,人是醒着的;在瓦尔登湖,自己可以左右自己;在瓦尔登湖,夜晚可以望见月亮。
瓦尔登湖,是自由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可以听到心跳声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瓦尔登湖,才能让人以最亲近的方式与自然拥抱。这样的瓦尔登湖,才能让人放下面具,去眺望一片绽放的朝霞。《瓦尔登湖》的指向性意义正在这里,它让我们落满灰尘的心灵,找到了可以安放的地方。它让方向感,变得明晰而具体。从更高的意义来说,《瓦尔登湖》是一部搜狐体育直播彼岸的书,它遥指着心灵的彼岸,诉说着终极与远方!
文法学院新闻学242班学生晏卓宇:
忙碌行走在现代社会的不息川流中,我总想起瓦尔登湖水面倒映的云影。当梭罗在1845年带着一把斧头走进康科德镇的森林时,他不会想到自己正在为两个世纪后的我们埋下一颗精神的种子。
读《瓦尔登湖》,我听见的不只是19世纪穿林打叶的风声,更是唤醒向善向美心灵的晨钟。梭罗在瓦尔登湖旁建造的小木屋正是千千万万人所向往的纯净内心世界:如果今天心情很好,那便出去走走。去钓鱼,去耕作,去做一切你想做的事情,去感受自然送来的春花,夏雨,秋叶,冬雪。如果今天觉得疲惫,那便点燃篝火,坐在窗边,食物的香气隐隐飘浮在空气中,我们在静谧中阅读一本书,或浅浅睡去。
梭罗的文字如瓦尔登湖的湖水般清澈。这本书不是逃离现实的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生活本质的明镜。我们不必都去湖边建木屋,但可以在内心开辟一方净土,让物质做减法,让精神世界无限丰盈,保持生命的本真。这或许就是梭罗留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保持灵魂的直立行走。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桃花源,也为我们照见了一个永远值得期待的春天,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怎么样的生活都可以,我们都愿意陪着你,去寻找生活中的浅淡幸福,去感受生命里的浪漫。这让我在动容的同时不禁想到叔本华的那句:“内心充盈的人,就算独身一人,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的内心五彩缤纷。”
《瓦尔登湖》告诉我们一件简单的事:偶尔离开生活的喧嚣,背对遗憾,放下焦虑,尽管只是漫无目的的感受,也要翻越心灵的地平线,去看看独属于自己的,雪山的四季。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中国现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前边部分,杨绛关注了神和鬼的问题,人的灵魂、个性、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命与天命以及人类的文明等问题。融会了文学、哲学、伦理学、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知识,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后一部分“注释”由多篇散文构成。该散文集是杨绛对于生死以及人的本性、灵魂等哲学命题的一次终极思考。
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教师刘本康:
时年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这本书中,温和而睿智地探讨了生命、死亡、灵魂等终极命题。文字简洁而平实,却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智慧,让这些复杂的议题变得易于接近、易于理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杨绛先生对人生的深刻洞见及其无畏面对死亡的态度深深触动。她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力,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并践行了人性的真谛。这些观点,对于像我这样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深远的启示。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同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深知搜狐体育直播的道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杨绛先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指引,使我领悟到,无论面临何种艰难险阻与挑战,只要内心坚守信念,怀揣追求,便能勇敢地直面并克服之。通过这些思考,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勇毅前行的信念更加坚定。
此外,作者还在书中回忆与先生钱钟书、女儿钱瑗的点点滴滴,展现了一个温馨而充满爱的家庭生活。这种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至关重要。它让我更加确信,教育不仅仅是搜狐体育直播的责任,家庭环境同样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教育实践中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示。
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功能材料224班学生温金燕:
在阅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时,我仿佛被一位智者引领着,走进了一场深刻而广阔的人生哲思之旅。这本书不仅展现了杨绛先生个人的生命感悟,更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终极问题进行了深邃的探索,给我带来了诸多启示和感悟。
书中,杨绛先生探讨了生与死、灵与肉、神与鬼这些看似遥远却又贴近生活的话题。她没有回避死亡的沉重,反而以豁达的态度去接纳它,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让我深受触动。或许换个角度看,死亡也许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更加明白生活的真谛。
杨绛先生对灵魂与肉体进行了辩证思考,她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在于肉体的存在,更在于灵魂的觉醒与升华。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累积,更是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升。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真正符合内心的善良与良知,是否在不断地完善自我,在不断通往更高的人生境界。
读有所思、读有所悟,此外书中透露出的对人生的淡然与洒脱也深深吸引着我。杨绛先生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境与挑战,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勇敢地去面对和克服。追求梦想的路上何尝不是如此,挫折与困难难免,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会有路。
《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是徐川创作的一部党政读物。该书站在青年学生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到《共产党宣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到党的纪律与规矩,把学生在入党过程中应该厘清的重要话题讲透讲通,阐明了信仰是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执着与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在于把对人民幸福的向往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融合起来。该书既是学生易懂愿读的党课教材,也对高校教师进一步讲好党课具有参考价值。
土木工程学院教师朱月:
再读《顶天立地谈信仰》一书,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意识到,徐川这部作品给予我的不仅是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更让我重新发现了信仰教育的诗意与重量。
在书中,作者徐川以独特视角,站在青年学生立场,将抽象信仰具象化,娓娓道来。从马克思主义到《共产党宣言》,从党的历史发展到纪律规矩,再到入党话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构建起一个完整且易懂的信仰认知体系。他不满足于将信仰简化为政治术语的复读,而是带领读者穿越概念的迷雾,抵达信仰最为本真的状态——一种将个体生命与更广阔时空相连的精神实践。这种处理方式让我对思政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我们是否过于习惯将信仰教育异化为知识的搬运,而遗忘了点燃心灵火种的根本使命?
在徐川笔下,信仰不是悬浮在高空的抽象符号,而是扎根于生活褶皱中的具体选择。当我在办公室面对偶尔困惑于“内卷”与“躺平”之间的年轻面孔时,忽然明白:与其用遥远的宏大叙事进行说教,不如引导他们从一次志愿服务、一场学术研讨、一场文体展示中,体验价值选择的重量。信仰的种子,往往萌发于对生活细节的郑重对待。徐川提醒我们,真正的信仰启蒙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两个平等灵魂的相互照亮。这让我重新审视与学生的一次次谈话:是否留下了足够的沉默空间?是否真诚地倾听过那些看似幼稚的质疑?
《顶天立地谈信仰》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揭示了信仰教育的审美维度。徐川笔下的信仰不是枯燥的义务,而是生命可能性的诗意展开。反复琢磨此书,才明白信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充满想象力、如此激荡,这发现让我更加深爱我的职业。能与青年们共同探索“顶天立地”的精神可能,是一种珍贵的幸运。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21班学生谢宏颖:
在未读徐川老师的《顶天立地谈信仰》之前,“信仰”二字于我而言,仿佛它必须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崇高的理想宣言绑定。读完此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徐川老师的解析和讲述将信仰拉回人间——它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我们每一次选择时的价值判断。让我领悟到,真正的信仰不是背诵的教条,而是能照进现实的思维工具。
“信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踏实地的修行”,作者告诉我们,信仰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的质疑、探索、实践中逐渐清晰的。对比自己的学习生活,我逐渐明白,从实验室里第N次失败后的坚持不懈,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帮助他人、服务集体,这些日常中的“小事儿”都像是生长在生活土壤里的根系,默默支撑着一个人的精神站立。
绩点、竞赛、实习、社交……我们的大学生活在“内卷”中疲惫,又在“躺平”时滋生空虚。《顶天立地谈信仰》给我们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出路——信仰不是逃避现实的借口,而是赋予行动意义的坐标系。书中提到,真正的信仰者不是盲目乐观的人,而是明知世界不完美,仍愿意为之努力的人。
《顶天立地谈信仰》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迷茫,也映出了可能的路径。它告诉我,信仰不是外在于生命的装饰,而是长在骨头里的光——它会在你犹豫时提醒方向,会在你疲惫时提供韧性,会在世界喧嚣时让你听见自己的声音。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仍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但至少,这本书让我明白:信仰不必是终点,它本身就是路途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