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起来

首页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2日 作者:学生记者 刘雅馨 编辑:李素梅 来源:党委宣传部

 

“哇!窗户上什么时候多了个这么漂亮的‘葫芦娃’?”新闻222班的杜曼将自己创作的葫芦纹样剪纸贴在寝室窗户上,这精美的手工作品瞬间惊艳了室友们。

 

“这手艺可是辽宁省剪纸学会副秘书长、大黑山剪纸第四代传承人于景丽老师亲授的。刚开始还有点手生,但跟着老师的方法剪,慢慢就找到感觉啦!”杜曼兴奋地向室友们分享着她的学习过程。


从亲手裁剪寓意吉祥的非遗剪纸,到挥毫泼墨感悟书法艺术的静心凝神;从细致描摹国画的笔墨意趣,到巧手制作古韵悠然的漆扇;从沉浸式体验茶道仪轨的雅致,到品茗论诗感受古典文学的隽永,这学期,杜曼和同学们参加了由党委宣传部、文法学院等多个部门、学院打造的系列传统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有依托专业优势推出的深度研习,也有跨部门协作策划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体验。学生们正是在这样丰富多元、动静结合的文化浸润中,体验了传统技艺的魅力,深刻感受到千年文脉在青春校园里焕发的蓬勃生机,更从中获得了心灵的滋养与文化的认同。



“平时都是在书本里了解这些知识,亲手做起来可比光看书有意思多了。”文法学院汉语言231班的崔然举起刚在漆扇制作摊位完成的作品向同学们展示。今年,文法学院第三届“筑梦中华 和合与共”文化素质季推出了多项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猜灯谜、画国画、品茶、吟诗作对、制作漆扇……多个互动体验区供同学们自由选择,师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这些活动不仅是一场场技艺的展示,更是立体化、沉浸式的育人课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活动可不是文科生的专场,在机电工程学院的书法体验区,机械234班的吴泗龙正和同学们一起,在宣纸上专注地挥毫泼墨。“练习书法真的有种让人静下心来的魔力。”他如此感慨道。他参加的是学院组织的“心墨相融 字载芳华”优秀书法作品展活动,作为“五育润心 数智赋能”主题下的文化项目,活动巧妙地将书法艺术、心理健康调适与民族精神传承融合在了一起。铺纸、研墨、提笔、落笔,看似简单的重复,不仅是技艺的练习,更成为同学们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开辟了一方让心灵沉静下来的小天地。



党委宣传部推出的“道中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场场报名“秒光”。国际商学院会计231班的史墨涵深有体会,“看到‘华服秀’那期推送,我立马就喊同学快报名,生怕手慢抢不到名额!”自去年开办以来,这个活动就成了校园里的“香饽饽”。活动还受到了留学生们的喜欢,在本学期第一期“茶韵流芳,雅集共赏”主题活动中,现场参加活动的留学生就占了参与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在中国同学的细心指导下,他们饶有兴致地学习着茶艺的每一个步骤,从温杯洁具到注水出汤,一丝不苟。

 

一袭华服,礼仪之韵顿生;巧手翻飞,匠心之妙毕现。师生们通过沉浸式的传统服饰体验与非遗手工实践,跨越时空,真切触摸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不朽智慧。华服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剪纸、编织等非遗技艺也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化为师生们可穿、可触、可感的鲜活文化载体。


从感受“五彩端午”的民俗魅力,到体验“非遗手工坊”的精巧技艺,再到聆听“乐韵传承”的悠扬古音,师生们在亲身参与和动手创造中,完成了一次次深刻的文化对话。在“玩”与“学”的交融里,个体的人文素养悄然积淀,审美眼光无形提升。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一次次的躬身实践中得以唤醒、深化。

分享
检测到当前浏览器版本过低,这会影响网站的显示效果, 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