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鉴 郝若妍 发布日期:2025-08-14 17:52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搜狐体育直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近日,外国语学院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参观“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
600余件文物藏品、400多幅图片和9部视频,通过观展,师生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辽沈大地上形成、演进、发展的历史脉络,各族人民在辽沈大地上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场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师生感悟
大学外语教研部曹琳老师:
展览中,红山文化的“同根”基因与近现代的“共担”精神交相辉映。无论是先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还是各族同胞并肩奋斗的历程,都诉说着各民族休戚与共的深情。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语言技能,更要融入这些故事,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始终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与魂,要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份团结,共筑美好未来。
辅导员杨阳老师:
参观此展,如触摸辽宁大地流淌的精神脉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长河中各族儿女以智慧与热血淬炼的精神合金,是深植心灵的文化基因,指引我们在交融中守正,在共生中共进。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讲述者,要让学生明白,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对各民族交融共生历史的深刻理解,需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让团结奋进的中国形象愈发鲜明。
英语221班曲冉:
走进“山海共融 和合共生”的叙事空间,仿佛触摸到辽宁大地上民族交融的鲜活脉搏。纵观古今,从古代互市的血脉相连,到新时代携手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合共生”的精神镌刻于辽宁大地。它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激荡着团结奋进的力量,作为见证者与参与者,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守护并传递这份血脉相连的共同体荣光。
英语232班宋佳怡:
红山文化雕琢出中华文明的曙光;辽金时期的多民族政权在此共谱华章;近现代辽宁是东北抗日的脊梁,闪耀着新中国工业摇篮的荣光——这里始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长、勃发的土壤。八个主题的展览,跨越上万年的时光细数着辽宁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民族凝聚的力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一直在辽宁大地上拔节生长。
日语223班安亦宁:
展览以数万年的历史纵深,展现了辽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阔历程,观展后,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在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向外国友人讲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故事。同时发挥好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像石榴籽一样与各族同学团结奋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2025级日语专业新生刘振楠:
展厅里,新石器时代蜥蜴纹陶片与现代民族非遗作品交相辉映,生动诠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脉传承。站在多媒体构筑的历史长河边,看“大一统”“大团结”的文明基因在辽宁大地延续,更深刻领悟到: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共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如磐石般坚固,在新时代迸发出磅礴力量。
朝鲜语222班朱瑾:
通过线上观看此次展览,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深厚根基。丰富的文物和故事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在辽沈大地上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画卷,以及共同开拓疆土、创造文化的伟大历程。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朝鲜语222班姜欣冉:
在屏幕前“触摸”查海遗址的石堆龙时,我仿佛看见八千年前各民族先民在辽沈大地共同点燃的文明火种。那些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纹路,不仅是技艺的沉淀,更是各民族审美交融的见证。本次云观展让我清晰地看到辽宁省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中的坚实步伐。那些成就与实践,展现着同心筑梦的担当,让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此次观展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精神赋能,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上一条:新同学,请一键查收你的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