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
创新空间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行一系列措施推动学院创新工作开展,创建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坊平台,形成7+1平台模式,即7个创新工作室+1个创新工作坊。

一、创新工作室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7个创新工作室分别是冯冲老师负责的嵌入式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室,董玉华老师负责的嵌入式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杨亚宁老师负责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工作室,刘忠富老师负责的信通智能硬件工作室,丁纪峰老师负责的应用通信技术工作室,孙炎辉老师负责的智能检测技术工作室。下面对各个工作室的简要介绍。

(一)嵌入式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室

嵌入式电子系统设计和应用工作室有3位指导教师。冯冲,副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理事。施展,讲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元件分会理事。蔡士东,工程师,曾任大连知名企业嵌入式系统工程师多年。

工作室技术范围包括:

1.以嵌入式微控制器为核心的电子系统硬件设计技术

2.电子系统驱动算法、控制算法及信号处理算法移植技术

3.视觉传感器、GPS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等信息采集技术

4.直流电机、 无刷电机、 舵机等驱动技术

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包括:

1.面向嵌入式系统硬件工程师的印刷电路板设计、电子元件焊接和单元功能调试能力

2.面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的C语言驱动程序设计能力

3.面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的图像处理算法、PID控制算法、卡尔曼滤波算法等C语言算法程序应用能力

工作室地点:勤德楼C810

(二)嵌入式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

嵌入式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室指导教师董玉华,副教授。

工作室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嵌入式系统应用和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工作室通过自主学习、项目实践、技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培养其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室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通信电子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涵盖硬件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主要通过单片机、树莓派、物联网云平台和微信小程序等软硬件相结合实现应用系统。

在工作室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室将会为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每个成员都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以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工作室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太阳鸟科研立项、以及参与科研项目等,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的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学生申报知识产权,发表科技论文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果:

工作室地点:勤德楼C725

(三)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工作室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工作室指导教师杨亚宁,工程师,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应用领域包括电子、半导体、医疗设备、汽车、电池、平板显示、机器人、印刷、食品饮料、通用零部件、纺织等,工作室主要培养软硬件复合型人才的机器视觉工程师。

 工作室需要学习的主要技术包括:

1.图像识别基础技术:图像分类算法、机器学习基础、升级网络基础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PyTorch实现;

   2.图像识别核心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目标检测、生产式模型、图像分割。

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通过硬件CCD相机、工业光源、工业镜头、图像采集卡完成图像采集;通过辅助设备驱动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完成图像预处理、图像匹配、模式识别、特征提取;从而得到检测结果。

在国家政府的利好驱动下,国家的机器视觉行业快速发展,中国现在正在成为机器视觉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机器视觉行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视觉的应用领域还将进一步拓展,值得重点关注。

工作室地点:勤德楼C607

(四)应用通信技术工作室

应用通信技术工作室指导教师丁纪峰,副教授,通信工程专业主任。

工作室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智能生活和先进工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以独特的创意,为人类生活带来舒适和美好,以先进的技术,解决工业生产的实际工程问题。以工作室为依托,开展个性化培养,成果丰硕。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500人次以上,获得国家级奖项20项,省级各类奖项50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相关成果10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5项,形成创新产品2个。

其中,工作室开发的基于00K调制技术可见光室内导航系统荣获第十三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一等奖;开发的基于射频技术的听诊系统荣获原创中国精英挑战赛精英奖;开发的智慧农业——“采云之楠”荣获2019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东北赛区一等奖。

工作室地点:勤德楼C709

(五)智能检测技术工作室

智能检测技术工作室指导教师孙炎辉,讲师。

工作室以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性能改善、气敏机理仿真计算分析、气敏材料性能预测以及混合气体浓度识别等方向为主要研究内容。致力于高性能半导体气体传感器、低浓度混合气体检测系统(电子鼻)、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系统以及气体传感器评价分析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工作室在沸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气体传感器制备、半导体气敏材料形貌和缺陷控制、基于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气敏机理仿真分析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依托实验室实际需求,设计并改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静电纺丝机,便携式电子鼻等分析测试设备和仪器,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工作室还会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来访,组织各种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工作室拥有良好的科研实验室条件,浓厚的学术氛围,优良的传承习惯,是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科研环境和优良的学术氛围,培养他们成为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或在国内985院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走向政府事业单位、知名企业,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

在搜狐体育直播学院的支持下,近年来工作室成员不断地努力探索,追求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目前,工作室现有在读硕士生10名,本科生3名;主持承担辽宁省自然基金项目2项,校级项目5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4项;在 APPLIED SURFACE SCIENCE、SENSORS AND ACTUATORS B、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OF ALLOYS AND COMPOUNDS 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 研究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8项,2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 人次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

工作室地点:勤德楼C808

(六)智能硬件工作室

智能硬件工作室指导教师刘忠富,副教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任,研究领域仪器科学与技术。

智能硬件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6月, 是搜狐体育直播第一批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工作室创立以来,围绕智能硬件创新产品设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多元协同,以三全育人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成绩。

工作室研究方向:

方向一:智能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方向二: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 EDA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方向三:物联网及RFID相关技术研究;

方向四:智能硬件产品设计与开发;

方向五:智能仪器的设计与开发;

方向六:工控设备设计与研发。

工作室培养模式:

智能硬件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由工作室负责教师制定相应的课题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的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自主学习相关电路的设计方法,自主学习相关技术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实际电子领域智能硬件工程项目为背景,进行课题调研、方案确定、完成软硬件设计、系统调试及装配,并最终完成项目,以此扩展学生的工程开发思路,增长工程经验、并增强学生的工程研发能力。

 工作室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工作室面向对智能硬件设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及教师,支持学生进行电子创新设计,最大程度地锻炼和开发学生及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及教师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等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持。

工作室近年来在学生培养方面成果显著:学生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余项,在各类省级以上竞赛奖励100余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批各类专利20余项。

工作室地点:勤德楼C603

(七)易时代工作室(国家民委道中华高校工作室)

指导教师简介:何加亮:本、硕、博皆毕业于吉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CCF 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委会执行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52篇为SCISSCIEIA&HCI检索;第1作者发表SCI论文IF累计超过30TOP期刊3篇);主持省(部)级教学或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8项;获得校级及以上表彰奖励60余项,主要包括:2015年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2项,2017Google奖教金,2018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2019年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主持)。有丰富大型合资企业工作经验,参与了数项大型IT项目的规划与实施。

工作室简介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在数字艺术、数字健康领域的应用。

硬件条件:目前拥有用于人工智能研究生成计所需的GPU计算机资源4套,用于项目研究设备22台,用于基于VR/AR的应用及展示的HTC VIVE CE 智能3D设备1套,便携式3D智能VR眼镜设备2套。

工作室成绩2013年成立以来,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500余项(1600余人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110余项,获得IntelGoogle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联合基金6项。工作室毕业生多名就职于人民银行、国家电网、中国移动、腾讯、华为、蚂蚁金服、字节跳动、百度、快手等知名企业。

工作室地点:勤德楼C605

二、创新工作坊篇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学院特组织筹建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工作坊。

工作坊以本学院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物联网工程等三个专业为依托,以学院创新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教育部确定的A类学科竞赛为指引,以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将嵌入式系统开发、软件开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确定为工作坊的创新创业方向。

工作坊的创新导师团队由来自学院三个专业的十余位有着丰富创新指导经验的导师组成,同时,工作坊还为热爱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学生配备了创新工作室、焊接调试室和电子测量室等,总工作面积一百余平方米。

创新导师团队简介:

(一)李厚杰

李厚杰,教授,博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大学生省级学科竞赛获奖10余项,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主持横向课题2项。

研究方向:

智能硬件设计开发,计算机视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

培养模式:

教创融合,团队协作

培战一体,项目实境

成果导向,以赛促创

(二)蔡士东

蔡士东,工程师,硕士,指导大学生荣获多项赛事奖项,指导学生完成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并申请多项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个人多次荣获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称号。

研究方向:

单片机系统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应用开发、微信小程序以及Java-Web应用软件开发。

培养模式:

肯于吃苦,敢于尝试,意志坚定,勇于创新。

(三)陈宏巍


陈宏巍,讲师,博士,主讲《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大学生省级学科竞赛获奖10余项。

研究方向:

智能硬件设计开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

培养模式:

价值引领,目标导向

思想为舟,团队协作

同舟共济,永不言弃

(四)崔仙姬

崔仙姬,讲师,博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大学生省级学科竞赛获奖20余项。

研究方向:

移动应用开发,知识图谱

培养模式: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

(五)兰艳

兰艳,副教授,博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10项,指导大学生蓝桥杯学科竞赛近10项,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

研究方向:

Java Web应用与开发

培养模式: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六)李春杰

李春杰,讲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太阳鸟项目多项,具有丰富的指导经验。

研究方向:

智能硬件设计开发,FPGA相关设计,通信技术研究

培养模式:

教创融合,团队协作

成果导向,以赛促创

(七)刘丹凤

刘丹凤,讲师,博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多项,指导大学生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十余项。

研究方向:

计算机视觉,遥感技术,人工智能,VR技术

培养模式:

因材施教 倡导自主 注重能力 鼓励创新

(八)刘海涛

刘海涛,讲师,博士后,参与国家重点仪器研发一项,主持参与其他科研项目12余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指导大学生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20余项,累计获得校级及以上荣誉30余项。

研究方向:

Android软件开发,JAVAWEB开发、程序设计、3D Unity开发以及其他软硬结合方向;

培养模式:

激发创新潜能,提供资源支持

鼓励跨学科合作,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适宜的创新环境,奖励和认可创新成果

(九)施展

施展,讲师,博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大创项目4项;近3年,指导大学生A2类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项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项;主持参与横纵向科研项目近10项。

研究方向:

单片机、嵌入式、FPGA、集成电路等硬件设计,Android、Java等软件系统开发,Python等图像识别和处理。

培养模式:

兴趣驱动,项目引领

以赛促学,学以致用

(十)宋修锐

宋修锐,博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多项,指导大学生省级学科竞赛获奖、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多项。

研究方向:

智能硬件设计开发,计算机视觉

培养模式:

团队协作、创赛融合、以赛促学,工匠精神

(十一)王萌

王萌,副教授,博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及省级奖项6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主持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8项。

研究方向:

5G及6G通信关键技术,智能反射面技术

培养模式:

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训

(十二)薛原

薛原,讲师,硕士,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指导大学生省级学科竞赛获奖1余项。

研究方向:

智能硬件设计开发

培养模式:

教创融合,团队协作

成果导向,以赛促创

创新工作坊地点:崇德楼207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以“四个突出”战略为引领,秉承“和谐、创新、诚信、进步”的办学理念,深入建设“大学风”和“有高度的学风”,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行一系列措施推动学院创新工作开展。希望全体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让创新丰富升华我们的青春,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有意向加入创新工作室和工作坊的同学可通过搜狐体育直播企业微信的导师联系方式联系导师。